临淄人自己都不知道!临淄地下到底藏着多少文物和墓群?
如果你到过山东淄博的临淄,你一定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临淄老城区,几乎没有五层楼以上的高层建筑。这一点与陕西的西安不太相同,西安老城区也禁止修建高层建筑,那是为了保护西安古城风貌,如果你在西安的城墙上漫步,可以包揽城墙内的风景。
但在临淄,却是为了保护埋在地下的众多文物和古墓群。前些年,当地百姓经常会开玩笑说,在我们临淄,下场雨都能冲出文物来。
这话听着有些夸张,却意味着临淄地下文物的丰富。以前,很多淘金客和文物爱好者都喜欢到临淄淘宝,特别是那些还未拆迁的旧乡村,村民们在犁地或者翻盖房屋的时候,经常会挖出齐刀币、古陶器等文物来。
1964年
临淄齐都镇河崖头村一村民在地里耕地时,翻出春秋时期的人形足敦,铜敦盛行于春秋和战国时期,秦代以后消失。
1978年
某施工队在临淄齐国古城西南的我窝托村修建铁路时,想要使用村中一个大土堆上的黄土,哪知道一铲子下去竟挖掘出了汉王刘邦长子刘肥的墓,出土上万文物。其中最令人激动的发现是一块巨大的龙纹矩形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镜。
1982年7月
临淄稷下街道商王村一家砖窑厂,几个工人在地里取土时,挖出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全称是“错金银镶嵌铜牺尊”。此器设计独特,工艺娴熟,是战国时错金银工艺的佳品,反映了齐国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
1997年7月
临淄齐都镇龙贯村村民韩某在河边挖沙时,挖出一柄青铜剑,后经考古学家证实为燕昭王之剑。
像这样随手一挖就能挖出千年文物的事例,在齐国古都的临淄实在是太多了。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齐地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代表齐文化的物质遗存,90%以上都分布在临淄境内。
目前,临淄出土各类文物20000件之多,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8处,市级34处,区级41处。
临淄,齐国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将营丘改为临淄。
齐国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辉煌的历史造就了齐国千余年的鼎盛,齐国的王侯、大臣、贵族死后大都葬于此地,从而组成了庞大而独特的临淄古墓群。
在齐都临淄周围几十里的土地上,
大约分布着150多座古墓,被称为“临淄墓群”。
古墓年代上起春秋,下迄秦汉。
其中有见于记载传说的名墓,
也有无从稽考的无名冢。
比较著名的有太公衣冠冢、二王冢、四王冢、
管仲墓、三士冢、晏婴冢、
田穰苴墓、田单墓、齐王墓等。
三士冢
相传为晏婴“二桃杀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墓,一墓三坟。《晏子春秋》载,三勇士事齐景公,恃功骄横。相国晏婴欲除之,向景公献谋,让三人论功食二桃,三人夸功,互不相让,先后自杀,景公葬以士礼。
晏婴冢
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故城内桓公台北。墓前立有明万历年间刻“齐相晏平仲之墓”石碑与清康熙年间重修碑记各1座。经钻探,此墓封土未经夯打,土质杂乱并含汉瓦,似后人修筑的纪念性墓葬。1981年于墓周建砖石围墙保护,1982年立石,摹刻晏子像及其生平传略。
管仲墓
位于临淄城南牛山北麓,墓高14米,东西34米,南北近14米。毛维驺曾慨叹:“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可怜三尺牛山土,千古长埋天下才。”旧时墓前曾立一石碑刻有此诗,今已无存。现墓周围已修砖石墙加以保护。墓前立石碑两方,一方刻“管仲像”,一方刻“齐相管夷吾之墓”。
四王冢
又名“四豪冢”、“四女坟”,战国田齐国君墓冢。位于淄博市临淄城南牛山之东。四墓座南朝北,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威王、宣王、珉王、襄王。
二王冢
在临淄城东南的鼎足山上。传为齐桓公、景公之墓,据今人考证,此桓公非指姜齐小白,乃田齐第三代国君桓公午,与之为邻的则为田齐的第二代国君田剡之墓。不知孰是。
目前,作为齐国古都的临淄,正对这些地下宝藏进行完善而系统的保护,并出台了各种措施。特别是管仲墓的开发与保护为整个古墓群的保护和开发开了一个好头。
来源 | 淄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