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管仲智慧,建精彩临淄】管子与《管子》(三)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管仲学派代代积累的论文总集,为我国最早、最大的行政百科全书。《管子》乃齐文化的重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风貌。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理、哲学、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其思想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管子》,是以西汉刘向编定的版本为基础的。当时定为八十六篇,后佚失十篇,现在存七十六篇。分为经言(第一篇至第九篇,共九篇)、外言(第十篇至第十七篇,共八篇)、内言(第十八篇至第二十六篇,散佚两篇,共七篇)、短语(第二十七篇至第四十四篇,散佚一篇,共十八篇)、区言(第四十五篇至第四十九篇,共五篇)、杂篇(第五十篇至第六十二篇,散佚三篇,共十篇)、管子解(第六十三篇至第六十七篇,散佚一篇,共四篇)、管子轻重(第六十八篇至第八十六篇,散佚三篇,共十六篇)八类。经后人考证,《经言》类有一大部分为春秋时期管仲亲撰,《轻重》类完成于西汉时期,其他类则大多为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管仲学派根据管仲的言行整理归纳而成。
《管子》内容全面丰富,兼容并蓄,几乎无所不包,是先秦文献中最少片面性的著作,可谓“海纳百川,自成体系”。《管子》表面上虽看起来“形散”,实则“神聚”,其核心是管仲所奠定而由管仲学派所秉承的“经世致用”的宗旨和精神。
《管子》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居于特别突出的地位。《管子》书三分之二的篇章涉及经济,三分之一的篇章专论经济问题,是其他诸子及思想家的著作无与伦比的。《管子》经济思想包括农本论、工商论、轻重论等。农本论方面,《管子》高度重视农业,已经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生活和治国中的作用,强调发展农业是富国、富民、强兵的需要,并初步形成了大农业观;还提出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与之分货”、 “禁末”等政策来发展农业的主张。工商论方面,《管子》提出 “四民分业”说,提高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重视市场建设;提倡用轻税等优惠服务措施引进外资,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重视发展国家工商业,用“官山海”的政策由国家对盐铁的经营、管理进行垄断。《管子》的轻重论包括价格论、货币论和商品轻重关系论,强调通过强化宏观经济调控、强化国家干预流通的职能,从而实现富国安民的目标。《管子》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决定于市场上这种商品数量的多少和供求关系;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执政者要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掌握住粮食等重要商品,以影响其他商品的交易,从而进一步搞好经济调控;一种商品,其轻重取决于该商品量的多与寡、积与散,集中于国家或流布于民间,以及流通的塞与通等多种因素。
《管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礼、法治国思想和民本思想。
《管子》兼重法治与礼治,法、德统一,法、教统一,为当时最全面的治国思想。《管子》认为法是治理民众的规范,判定是非的尺度,兴功止暴的利器,主张“以法治国”。立法上,强调顺民心、“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执法上,主张上下平等、任公而不任私、宽猛相济。《管子》重视以法治国,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对治国所起的重大作用。《牧民》提出了“礼、义、廉、耻”四维观,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五辅》对德、礼、义做了明确的规定,即“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认为,只有遵守并实践德、礼、义,社会才能稳定和谐。《管子》既强调法治,又重视德治,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在先秦思想史上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管仲是春秋时期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付之于治国实践获得成功的政治家,其民本思想丰富而系统。《管子》全面继承并发展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其民本思想包括重民、爱民、利民、富民、教民、用民等。特别是富民思想,尤为后人称道。《管子》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赋敛”,“取民有度,用之有止”;积极发展经济,“强本事,去无用”,充分满足民众物质利益。
《管子》中,有丰富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强兵论及谋略论等。
战争观方面,《管子》“重战”,重视战争在安国、成霸中的重要作用,但又不主张轻易发动战争,“不勤于兵”、“不厚于兵”,要慎战。《管子》还认识到战争在性质上有“义”和“不义”之分,指出义战必胜,“有义胜无义,有道胜无道。”
强兵论方面,《管子》认为要强兵,首先必先富国。“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其次重视武器装备的建设,“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再次,强调加强军队的教育训练。第四,主张赏罚严明。
谋略论方面,《管子》强调要把握好作战时机、善于战前筹划计算;认为只有“遍知天下”,充分了解敌方的情况,才能“无敌于天下”,积极主张使用间谍;提出了“释实而攻虚”的作战指导原则。
《管子》中的哲学思想丰富、深刻并独具特色,主要有“天论”、“道论”、“精气论”、“水本原论”等。
《管子》的天论,抛弃了意志之天,确立了自然之天的观念。并认为天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天有一定的规律。
《管子》的道论,认为“道”是万物的规律,有普遍性;道不外现,内涵于事物之中。人只有认识、把握了万物之道,并自觉地按照道来行动,方可成功。
《管子》的精气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精气,具有普遍性、可变性。精气产生了人类及人的精神。
《管子》的水本原论,认为水生万物,是人的生命之源。还以水喻德,规劝人们要学习水的无私善行,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管子》是先秦文献中科技内容最为丰富的著作,其深邃的科技思想、卓越的科学成就,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将其誉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宗”。下面就《管子》的科技成就,分7个方面加以阐述。
1、天文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当属其创造的“三十节气”历法。《管子•幼官》中记述了这种先秦齐国特有的节气系统:一年共360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30个节气。这个系统贴近齐国实际,有利于农业生产。
2、地理学方面,《管子•地员》中介绍了十五种丘陵地形和山地地形,这在先秦是绝无仅有的;《管子•地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图专论。
3、农学方面,《管子•地员》是先秦时期最为详尽的土壤分类著作;《管子·度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水利著作。该篇最早对水进行了分类,最早对水的性质作了分析,最早阐述了有压管流的水性,最早对洪水泛滥的原因作了科学解释,最早提出建立正式的水事管理机构,最早科学总结了堤防工程的设计、施工与保护理论。
4、医学方面,《管子》提出精气是人的生命以及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其精气生命观后来被《黄帝内径》所吸取,进而构建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其次,《管子》运用阴阳五行说理论,将人体脏器分为五类(脾、肝、心、肾、肺),并分别与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初步形成了五行脏腑观。《黄帝内径》正是吸取了这一思想,并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医学问题。《管子》还高度重视养生,强调节食欲,时起居;节情欲,求平正。
5、数学方面,《管子》中许多地方涉及了度量衡及计算方法,书中的长度单位有里、步、丈、尺、寸、制、匹、仞、施等,体积单位有鼓、石、斗、豆、升、釜、钟、区等,面积单位有步、亩、顷、方、里等,重量单位有钧、斤、镒等。书中还叙述了多种单位的换算。《管子》书中还涉及到整数加减法、乘法,正反比、分数四种数学运算,反映了当时齐国实用数学的发达。尤其在《管子•地员》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乘方概念。
6、物理学方面,《管子•宙合》最早提出了时间、空间概念;《管子·地员》是我国最早的律学理论,被称为“音律学之祖”;《管子•地数》中有我国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
7、生物学方面,《管子·幼官》中含有动物分类的思想;《管子·地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以及与环境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最早的植物生态学专论;《管子》对生态保护十分重视,形成了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并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如“毋杀畜生、毋拊卵”、“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等。
综上所述,《管子》中丰富的科技知识、深刻的科技思想、卓越的科技成就,是其他先秦古籍所无法比拟的,称其为“先秦唯一的科技全书”,实在当之无愧。
《管子》教育思想丰富,并自成体系,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终极目标等方面均有创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管子》第一次提出了百年树人的终身教育理念
《管子·权修》中说;“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意思是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材,其效用将是神奇的;而如此举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才能够做到。――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终身教育的论述。
2、《管子》第一次提出了礼义廉耻的四维社会教育观
管仲从治国大计出发,明确提出了“礼”、“义”、“廉”、“耻”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措施。《管子·牧民》认为“礼”、“义”、“廉”、“耻”四条道德规范是维系国家存在的四条巨绳,即“国之四维”;《管子·五辅》认为礼义是道德规范的核心,并明确指出,礼有“八经”,即“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这八个方面是礼的纲领;“义”有七体,即:“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离,以辟刑缪。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蠓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这七个方面,就是义的内容。
3、《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父子相袭的家庭教育思想
《管子·小匡》记载,公元前685年左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为了民富国强、创建霸业、提高国民素质,管仲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改革措施,把士、农、工、商这四大社会集团分别安排到有利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社区”居住。同时,要求士、农、工、商不仅在职业上子承父业、世袭相传,“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而且要求父兄将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给下一代,开展广泛的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即所谓“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这是我国最早关于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记载。
4、《管子》第一次强调情感熏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管子·侈靡》中说:教化,好象秋云的高远,能激起人的悲心;又好象夏天的静云,能浸及人的身体;深邃得好象皓月的寂静,激动着人的怨思;平易如流水,使人思念又令人神往。在这段论述中,管仲认为,教育是需要感情注入的,教育者以情动人,受教育者因情感化;教育是一种感情基础上的心灵交流,他潜移默化、温文尔雅、循序渐进。应该说,管仲抓住了教育的本质,重视情感熏陶和内心感化,可谓是后世情感教育、心灵教育的先声。
5、《管子》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生守则是《管子》卷十九中的《弟子职》。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弟子职》是战国时期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它真实、详细、完整的记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对学生受业、对客、洒扫、馔馈、执烛、退习等日常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开了中国学校教育专定学生守则的先河,成为历代官学、私学、书院等教育部门制定学规、学则的纲目和范本。
编辑:岳希磊;编审:姜健
《齐文化》公众号2020年第163期
(《齐文化》公众号内容,欢迎各界人士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齐文化》公众号”,并注明原编写者姓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