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近年最大考古发掘探秘
临淄是中国华夏文明—齐文化的发祥地,千古不息的淄河滋润着这方富饶的土地,积淀了博大精深的齐地文明。跟据《临淄遥感影像图集》资料记载:1938年临淄航拍显示有封土古墓约2400余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大部分古墓封土荡然无存。
时间到了2013年2月,临淄区齐文化博物院5号民间馆正要准备开工建设,文物部门对这一区域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了一座大型齐国贵族墓葬,这也解开了我们山东省内第一处形制展示最全的古墓面纱。
在临淄周围几十里的地面上,大约分布着150多座古墓,被称为“临淄墓群”。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后期,下迄秦汉。墓主有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墓的形制多为高大的封土墓,状如山丘。而此次勘探发现的墓葬,没有任何的标示物。
临淄区文物局考古队 王会田:这个古墓是2013年的冬天,5号馆开工建设当中发现的,当时发现了墓葬的布局,后面还有一个车马坑进行了详细的文物勘探,确认是一个战国大型墓葬,结果和省市文物部门协商,作为一个抢救性的发掘,
在山东省文物研究所的主持下,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逐步展开,而随着发掘的深入,发现了七处盗洞。
临淄区文物局 韩卫东:一个主墓室,有十一个殉人坑,出土的文物比较少,有20来个带钩,有水晶串饰,还有一个木梳还有一个簪子,同时还有一些彩绘的动物俑,彩绘的舞蹈俑。从考古专家现场勘探来看,这个墓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的墓葬
墓葬坐北朝南,为一座“甲”字形土坑积石木椁墓。墓葬由墓道、墓室、椁室、二层台、陪葬坑以及墓葬北侧的车马坑组成,墓室呈长方形,口大底小近似斗形,墓口南北长16.5、东西宽15.3米,墓底南北长13.7~14.5、东西宽12.5~13米,墓底距地表深4.4米。墓室底部发现悬挂于近二层台墓壁上的帷帐痕迹,帷帐围绕墓室一周,但均已脱落至墓底,从腐朽痕迹看帷帐用麻布做成,其上用红、黑绘制的兽面纹连续性图案。帷帐用圆形蚌壳固定在墓壁上,蚌壳朝墓室的一面,用朱砂绘成卷云纹图案。
墓室的中央为椁室,椁室挖建于墓室二层台中部略偏南,平面呈长方形。椁室底部铺垫一层石块,然后用单层石块垒砌成石椁,石块空隙间用河卵石充填。石椁内置有木质葬具,葬具已腐朽,呈黑白灰痕迹,据灰痕可断定,葬具至少为一椁二棺。令人意外的是,在石椁南部里侧近底处发现一具人骨骼,那么这会不会是墓主人的遗骸呢?
根据状况可断定,这具骨骼极有可能是盗墓贼的遗骸,当时在盗掘椁室内文物,碰到石椁石块坍塌,砸死在椁室内。
临淄区文物局考古队 王会田:好像这个骨架就是当时的盗墓贼盗取了文物之后,很可能触动了石子石块,形成了塌陷,把他砸里头了,他现在光露着上肢和头,下半部分很可能在石头底下。
陪葬墓有11个,均为竖穴土坑,呈长方形,坑内各殉1人。分别挖在椁室二层台的周围,由于陪葬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扰破坏,有的不见骨骼,有的残存局部,出土了随身佩带的水晶环、玛瑙坏、蚕形饰、水晶玛瑙串饰及青铜剑等精美文物。
临淄区文物局考古队 王会田:请社科院的王老师对人骨也进行了鉴定,能鉴定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女性,最大的是35岁,小的还不到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