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民歌《赶牛山》——彭丽媛成名作
千古神韵 民歌巅峰
——彭丽媛倾情演绎临淄《赶牛山》
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因临近淄河而得名。千古流长的淄河,滋润了古齐大地,沿途有天齐渊、牛山等众多风景古迹,“春回牛山雨濛濛”就是临淄八景之一。从明朝开始,在临淄一带就有了“三月三、赶牛山”的民俗传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赶牛山庙会,踏青郊游,缅怀齐国先贤,祈求平安幸福,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牛山庙会,诞生了一首淄博民间小调——《赶牛山》。
《赶牛山》描述的是姐妹二人赶牛山庙会的情景,内容生动形象,旋律轻快悠扬,以新鲜的音调、疏密结合的节奏,使人耳目一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编创《中国民歌集成》和《山东民间歌曲选》时,淄博市挖掘整理了“赶牛山”这首小调。相比起《沂蒙山小调》,《赶牛山》这首淄博小调流传时间更为久远,唱曲更加婉转细腻,也更加能反映地域的民俗风情生活。
1979年,时年17岁求学于山东艺术学院的彭丽媛,到淄博参加“山东省民族民间唱法会演”,就是以一曲《赶牛山》技惊四座、一唱成名。彭丽媛灵动的歌声唱活了这首淄博民间小调,多次谢幕而不能离场,有了“山谷幽兰”的美称。《赶牛山》这首淄博小调也从此走向全国,成为中国民歌小调的优秀代表。1983年,山东省举行民歌调演,《赶牛山》就已成为必唱曲目。作为彭丽媛的成名曲,《赶牛山》后来还被收录到她的首张专辑。可以说,彭丽媛唱着《赶牛山》,开启了艺术人生的起点,而《赶牛山》也因为彭丽媛的精彩演绎,深深镌刻进了光阴的乐谱,彭丽媛在艺术成长道路上与临淄结下的缘分,也成为这一方土地的集体记忆。
现在,《赶牛山》这首淄博小调已发展出曲艺、舞蹈、合唱等几十个版本,多种文艺形式。2013年7月,在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节上,陕西师范大学烛光合唱团女生组演唱的《赶牛山》夺得了金奖第一名,也标志着这首淄博小调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时至今日,《赶牛山》依旧感动、激励着淄博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人,用歌声抒发质朴情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将这份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瑰宝一直传承下去。
三月三,赶牛山
“三月三,赶牛山”,说的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赶牛山庙会的习俗。
牛山庙会,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山庙会依托牛山的自然风光、历史价值,已从最初单纯的朝拜活动演变成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大型的民间集会。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临淄区传统庙会——牛山庙会开庙的第一天,在庙会现场,来自民间的歌唱、戏曲、秧歌方面的表演团体齐聚一堂,给市民带来了一些耳熟能详的节目,精彩的表演也吸引了现场观众们争相参与。这里还有特色小吃、日用百货等各种商品出售,来自临淄及青州、淄川、广饶等周边地区的群众上万人在这里游玩、观光。
据了解,牛山庙会起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据传说是当地百姓为祭奠管仲而流传下来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庙会。
牛山庙会因文化活动的加入,使得古老的传统习俗增添了现代化色彩。许多老百姓自发组织参加文艺表演,你方唱罢我上场,也有观众忍不住来个即兴表演,表演现场欢声不断。传统的民俗、精彩的表演,让整个牛山庙会呈现出一片乡土风情。
- 上一条:美文:世界那么大,我只想说,来临淄看看
- 下一条:临淄:公开倒逼公正 公正树立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