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八景之“荒台故址吊桓公” 桓公台传说
此台在秦汉时期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建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始称桓公台。明清时期,“荒台故址吊桓公”是著名的“临淄八大景”之一。
据史载,此台在秦汉时期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始称桓公台。“桓公台”之称,实出后人对齐桓公的缅怀追思之情。清朝诗人邓性游览此地后,写下了《桓台旧址》一诗: “取威定霸迈群公,表海洋洋大国风。顾盼登台今昔异,惟余藓瓦烟雨中。”
魏郦道元亲自测量,此台北魏时周长约556米,南高北低,南高约28米,北高约23米。现此台遗址夯土基呈长方形,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周长仅312米,高仅14米,而且成了北高南低。台的东、北面150米之外有河沟(排水道)围绕。在桓公台周围曾多次出土铺地花纹方砖、脊砖以及着有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的瓦当。在距桓公台约1000米处,现存有6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台基,后人俗称“金銮殿”。据专家考证,“桓公台”为西汉齐王宫的南宫,主要用于处理政事;“金銮殿”为西汉齐王宫的北宫,主要用于日常起居。明清时期,人们称此台为桓公台,主要是由高台想到高人,为了纪念春秋首霸齐桓公姜小白的。
1981年,市、区政府拨款对桓公台进行了维修,在南坡修建了台阶百余级,并于台前立石质标志碑一座,由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书写了碑名“桓公台建筑遗址”,并阴刻说明文字。
桓公台是齐故城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据探测得知,此台地下夯土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台顶分两层,现台高14米,为齐故城的制高点。台南坡稍缓。1981年,在南坡修建了台阶百余级,通达台顶。其余三面坡度略陡。桓公台150米外,原有河沟围绕,现已淤积如平地。台四周是大片的开阔地,均属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宫殿遗址。其下层是东周时期的宫殿基址,柱础石仍完整无损;登台远眺,故城万象尽收眼底,令人生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之叹。俯瞰桓公台和金銮殿遗址间可容万兵操演的“大广场”,浮想联翩,当年在这里雄视天下的风云人物,如今都已成为历史烟云。
- 上一条:临淄区幼儿园一览表,爸妈赶们收藏备用!
- 下一条:临淄区百日无违章第六周获奖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