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传播齐鲁文化——临淄区委书记谈千年齐都的前世今生
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这些关键词都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文化之核心精髓。兼具诸多特质于一身的齐文化发源于何处?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山东淄博临淄。八百载周代齐都,先秦时期中国最大、最富庶的工商业都市之一,数以百计的遗址遗迹,数以万计的可移动文物……这里当时曾是全天下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这是《史记·齐太公世家》对齐国的描述。作为周至西晋齐都长达1100多年的临淄,更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战国时期“民众殷富”,海内称最;西汉时期更是“市租千金”“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临淄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晚期,到西晋末年的公元311年,无论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工商业繁荣程度,还是市民文化质量,均一直雄踞全国各城市,特别是工商业城市之首。如今,这座千年古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归的当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管仲纪念馆
千年齐都临淄城的前世今生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临淄就曾是太昊伏羲氏、颛顼高阳氏、少昊爽鸠氏的集居地;夏朝时期,季崱氏栖居在这里;商初,临淄是逄伯陵氏的属地;商末,薄姑氏在此居住。周朝时期,公元前1045年,太公封齐建国时,此地被定为国都。”临淄区委书记朱正林这样讲述临淄的历史。临淄原名营丘,公元前866年,齐胡公姜静从营丘迁都薄姑(今临淄北博兴、桓台一带);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姜山复都营丘,并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汉朝时期,西汉高祖刘邦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悼惠王,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刘璋为齐王,皆以临淄为都,并传多代齐王于汉末。作为“三齐故都,两汉王城”,临淄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是声名显赫、地位极其重要的。
临淄在东汉以前一直是全国最大、最富庶的工商业都市之一。春秋齐桓公时,临淄居民就有四万余户,人口二十多万;战国齐宣王时期,临淄居民多达七万余户,常住人口保守估计也在五六十万以上;到西汉初年,临淄十万户,人口过百万,人物众盛而居民富足,每天“市租千金”,被称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汉朝有“五都”的称号,临淄是其中之一(成都、邯郸、南阳、洛阳),因此有“西有长安,东有临淄”的称誉。
作为齐文化发祥地,临淄良将、名家雄才辈出,先后涌现了周师齐祖姜太公、春秋首霸齐桓公、中华名相管仲、一代廉相晏婴、兵家之圣孙武等明君贤臣,此外,西汉前期的政治家主父偃,医学家淳于意、孝女缇萦,唐朝贤相房玄龄等,均是齐文化精神的体现者、传承者。这座城市还是《管子》《考工记》《齐民要术》《孙子兵法》等传世之作的发祥地,并留存了临淄齐国故城、齐景公殉马坑、田齐王陵等文化遗址。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的临淄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出土文物更是数以万计。1994年,临淄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区县级城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走在临淄城,这片齐文化的核心区域中,齐陵街道,雪宫街道,太公路,管仲路……一处处饱含古齐风韵的街道名字让人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站在淄河大桥上极目远眺,为文化交流提供全功能载体的博物馆群——齐都文化城在太公湖北岸静静地守望着,这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吸引了八方游客。
东周殉马坑
故城遗风的当代生命力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是临淄最重要的遗迹,在今临淄区齐都镇,是先秦国都遗址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据文献记载临淄城有城门13座,现已探明11座。齐国故城遗址分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大城为平民所居,建于西周时期;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居住和官吏办公的宫城,建于战国、西汉时期。城内分区功能集中,规划有序。宫殿区在小城北部,遗址主要保存有桓公台和10号宫殿遗址。桓公台为宫殿区的中心建筑,是整个齐国故城的制高点,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10号宫殿遗址则是“一鸣惊人”“无盐娘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的发生地,是战国时期齐王宫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手工业区在大城内,尤以中部分布最为密集,目前发现主要冶铁铸铁遗址19处、炼铜铸铜遗址8处、铸钱遗址7处、铸镜遗址4处、制骨遗址5处;大型墓葬区分布在大城的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其中5号墓殉马坑,殉马在600匹以上,相当于葬了一个小诸侯国的全部力量,墓主经考证为齐景公。
主要的商业区——“庄、岳之间”,在大城北部偏东区域,即大城的两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相交叉形成的“井”字形区域,这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商贸兴盛、人口稠密,是齐国“国市”所在、齐都临淄城内最大的商业中心。成语“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等主要是形容此处的商业繁华。另外,小城外西南方1公里有齐威王与田忌赛马、齐景公与晏子论和同之地——遄台;小城西和西南有世界最早的官办学府——稷下学宫遗址;大城西部,小城西门外有一代贤相、廉洁奉公的楷模——晏婴故宅以及晏婴冢;大城东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时期孔圣人听齐韶后盛赞“尽善尽美”的孔子闻韶处;大城东门外有孟子见齐宣王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故城西北10公里处有齐王园囿中的高台建筑——梧台等。
作为齐文化圈中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于2013年底立项,2014年开始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古城遗貌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能够实现齐国故城遗产价值的可持续合理利用。它有效整合齐文化的文学、艺术、考古、建筑等资源,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遗产保护、生态休闲、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的场所,从而带动周围景点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临淄区作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近年来不断探索将齐文化融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植入城市发展成长血脉。临淄在2004年创办了齐文化节,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意义深刻的活动,打响“齐国故都 文化临淄”品牌,使之成为建设先进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推进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如今,齐文化节升格为市级主办,2020年9月12日,第十七届齐文化节在淄博市临淄区开幕。临淄区委书记朱正林在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对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齐都花海等进行环境完善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全息技术来展示齐文化的恢弘,让齐文化传承“活”起来。“临淄区要坚持全域旅游观念,加快齐文化旅游设计提升、宣传推广进度,精心策划制定齐文化研学、‘寻根访祖’等精品线路,以点带面推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让齐文化传承‘火’起来。”朱正林说。临淄区还将策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培植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产品和品牌,更好地释放齐文化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稷下学宫遗址
弘扬稷下学风,发挥齐文化的精神动力
穿越千年,齐文化不仅为这座城市留下了震撼世人的文物遗迹,更将其思想智慧世代烙印于市民的血脉之中。一种文化只有浸润于大众的生活中,精神世界中,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传承。
2016年1月,随着首节宣讲课萌发了市民心中齐文化的种子,临淄区“稷下学堂”正式启动。从2015年面向领导干部及社会大众的12节“稷下学公开课”,到覆盖了全区七八十个重点村的“稷下学堂”,临淄在不断地弘扬稷下精神和稷下学风,激发齐文化的当代活力,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稷下学堂以道德讲堂为依托,每个镇选择一个以上的村、社区挂牌,先行试点,按照学堂建设模式及流程启动本镇、街道稷下学堂建设,再在全区范围内推开。以区齐文化研究中心、齐文化研究社的专家学者以及区属学校语文、历史教师为骨干,与高等院校、国学研究机构、国学爱好者、道德模范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每年不少于2次到稷下学堂授课,普及齐文化知识,为“齐文化怎么学”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课前的《韶乐》,让大众领略泱泱齐风恢弘大气的风采;课堂上,学员们以一个齐文化故事内容为例,结合授课内容以辩论讨论、总结点评等形式,评议身边好人故事,挖掘精神实质,不断升华自身道德境界。齐文化研究院中心主任姜健说:“每个人都是热爱家乡的,只要讲到临淄,老百姓都非常愿意听。在这个基础上讲讲齐文化的历史名言、故事,再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思想,由近及远,深入浅出。”经过两年的实践,在稷下学堂,人手一本齐文化书,每一个学员能背诵至少一句齐文化名言并解释其含义,能讲至少一个齐文化故事。
近年来,针对市民的《德润临淄·齐文化道德丛书》与面向中小学生的《齐文化》读本相继出版,这亦是深入挖掘齐文化道德思想,古为今用的体现。随着齐文化的宣传、传播、普及,齐文化的内涵逐渐深入人心,大多数市民从陌生疏离到随口能说上三五个齐文化名人成语。在朱正林看来,“文化的传承首先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还能为百姓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后人建立对祖先的敬仰,通过学习齐文化,感悟管子的管理智慧,晏子的思维方式等。”下一步,临淄将积极推进齐文化“六进”工程,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酒店,进客运。齐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就在于坚持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巧夺天工的齐故城排水道口
临淄城,这座曾经的冶金业中心,丝织业中心,手工业科技中心,思想学术中心,“东方奥林匹亚”……齐文化可谓是整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古城临淄,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淄将强力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加快打造齐文化传承创新新名片,以文化为魂,打响齐文化品牌。(文/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