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风云涌,小城故事多——临淄齐国故城 小城城墙
临淄齐国故城的小城,约建于战国时期,东汉以前是齐国国君居住和官吏办公的宫城,即战国田氏齐王、西汉刘氏齐王的齐王宫所在地,东汉以后为各类手工业区。小城南北约2.2公里,东西约1.4公里,周长约7275米,面积约3.1平方公里。其中,东墙长2195米,南墙长1402米,西墙长2274米,北墙长1404米。
小城东墙全长2195米,北边厚南边薄。最北端60米的城墙,厚53米;60米至400米的城墙,厚40多米。小城东墙外,有护城河,长度与城墙相当,深度达3米以上,一般宽25米左右。
小城东北角南600米处,为小城东门,门道宽14米,长约40米,小城东门外口两侧城墙向外凸出。护城河在通过此处时有一拐弯,宽度变窄,由25米变成12米左右。据勘探,护城河两岸地下发现有石块和夯土,应为桥墩遗迹,说明此门门外护城河上有吊桥或石桥。
小城东北角的外角为直角,内角为圆弧形,厚达120米,是整个临淄齐国故城最厚的一段城墙。小城东北角外,为小城北护城河(宽25米)、东护城河(宽25米)、大城西部排水道(宽30米)三条水道的交汇处。专家根据小城东北角的厚度以及三条水道、石子路推测,小城东北角上似有军事防御建筑,如角楼、敌台、瞭望塔之类。小城北墙全长1404米,东边厚,西边薄;小城北门(距小城东北角770米)以东,厚55—67米;小城北门以西,厚49米左右。小城北墙外,有护城河。长度与城墙相当,深度达3米以上。一般宽25米左右,与小城东护城河宽度差不多,是小城西护城河(宽13米左右)、南护城河(大多宽13米,最宽约20米)宽度的一倍。
小城北墙东段、小城东墙北段特别厚(平均在50米以上),这两段城墙外面的护城河特别宽(平均宽度在25米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城南墙厚28米左右、小城西墙城墙厚25米至36米,都很薄;小城南护城河、小城西护城河均宽13米左右,都很窄。小城北、东面向城内,小城南、西面向城外。按照常理,修筑城墙、挖护城河的目的是防御外敌,对外的城墙应该厚、护城河应该宽,对城内的城墙应该薄,护城河应该窄甚至不用挖护城河。而小城却恰恰相反。对内墙厚、壕宽,对外则墙薄、壕窄,这是为什么呢?
据专家考证,对内墙厚、壕宽,对外则墙薄、壕窄,说明当时的战国齐国田氏统治者,重视防内,轻视防外。由于田齐统治者,是通过政变、长期和平演变篡夺了姜齐政权的,内心虚弱,害怕齐国百姓起来反抗自己,故在面对临淄城内方向的小城北、东加强了军事防御,以防止城内百姓造反,危及自身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