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身体被“掏空”?教您把亏虚的“气血”补回来

 25-11-20发布来源:来自网络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感到感觉身体被“掏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词。但您是否真正了解,什么是“气”,什么是“血”?它们亏虚时,身体又会发出哪些不同的信号?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如同身体的“电能”,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固摄津液、推动血液运行;血是滋养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是“电能”驱动的“养分”,濡润全身,维持神志活动。


气与血关系密切,“气能生血,血能载气”。因此,气虚会导致血之化生不足,血虚则气的运行无力,二者常常相互影响,最终形成“气血两虚”。



如何辨识“气虚”和“血虚”?


1. 气虚——身体的“能量不足”


  • 核心表现:“懒、乏、弱”。

  • 精神上:总感觉疲惫乏力,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说话声音小,不爱言语。

  • 抵抗力上:容易感冒,出汗多(尤其白天不活动也出汗,称为“自汗”)。

  • 身体上:食欲不振,饭后腹胀,大便稀溏不成形。

  • 舌象:舌头颜色淡,舌体比较胖大,两边常有牙齿印(齿痕)。

  • 简单记:气短乏力爱出汗,食欲不振舌胖大


2. 血虚——身体的“滋养不够”


  • 核心表现:“黄、淡、枯”。

  • 面色与肌肤: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光泽,嘴唇、指甲颜色淡白,皮肤干燥,容易长皱纹。

  • 头部与感官:经常头晕眼花,尤其在蹲下站起来时;心悸失眠、多梦易醒;记忆力下降。

  • 肢体与毛发:手脚发麻,肢体偶尔会有肌肉跳动的感觉;头发干枯、易断裂、脱落。

  • 女性朋友:月经量偏少、颜色淡,经期推迟,甚至闭经。

  • 舌象:舌头颜色非常淡,看上去没有血色。

  • 简单记:面白唇淡易头晕,心慌失眠发干枯。


小提示:很多朋友可能是 “气血两虚” ,即以上两种症状兼有。如果情况严重,或自我调理后改善不明显,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让医生为您精准辨证。



日常“四部曲”把气血养回来


1. 食养:


气虚这样吃:

多吃:性平、偏温、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小米、南瓜、山药、大枣、牛肉、鸡肉、鱼肉、香菇等。

少吃:生冷、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如冰镇饮料、西瓜等,以免耗伤脾气。


image.png


血虚这样吃:

多吃:富含“精微物质”的补血食物,如猪肝、瘦肉、蛋黄、黑芝麻、桂圆、桑葚、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等。

注意:补血的同时可适量吃一些山楂、陈皮等帮助运化,促进吸收。


image.png


2. 动养:动静结合生气血


  • 气虚者:适合缓和、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否则会加重气的耗损。

  • 血虚者:同样适合柔和运动,重点是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尝试瑜伽、舒缓的体操等。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3. 静养:睡眠是“天下第一补”


  • 子午觉很重要:晚上11点前(子时)入睡,中午有条件可小憩15-30分钟(午时)。这是养阴养血、恢复元气的最佳时段。

  • 睡前“放空”:避免睡前刷手机、想心事,可以听听轻音乐、用温水泡脚,帮助身心放松,提高睡眠质量。


4. 习惯养:细节决定健康


  • 管理情绪:思虑过度会伤脾(影响气),忧愁悲伤会耗血。学会放下,保持心情愉悦,气血才能畅通。

  • 避免熬夜:长期熬夜是耗伤气血的“头号杀手”。

  • 保护眼睛:“久视伤血”,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后,要远眺或做眼保健操放松。


气虚和血虚是身体给我们的善意提醒,提醒我们该“充电”和“加油”了。从今天起,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度运动,保持开心,让我们的气血充盈起来,拥抱健康活力的每一天!

商家黄页 客服电话 官方首页 会员中心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