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的抽动症:孩子的小动作竟是神经信号在作怪?

 25-04-17发布来源:来自网络

图片

图片

孩子偶尔眨眨眼、耸耸肩,甚至发出奇怪的声音,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淘气”或“习惯”。但如果这些动作频繁出现,甚至不受控制,很可能是抽动症在“捣乱”。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虽然它听起来陌生,却可能悄悄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和成长。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抽动症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成因、表现和应对之道。

图片

一、抽动症是什么


图片

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 或 Tic Disorders)是一种以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通常在4-12岁之间发病,男孩的发病率比女孩高3-4倍。这些抽动可能是短暂的眨眼、清嗓子,也可能是复杂的肢体动作或词语,甚至在压力下加剧。虽然名字听起来很“高深”,但抽动症其实并不罕见,全球约1%的儿童可能受其影响。

抽动的本质是大脑神经信号的“小故障”。科学家认为,这与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尤其是基底节和前额叶皮层这些控制运动和行为的区域功能异常。简单来说,孩子的大脑偶尔会“短路”,发出一些不必要的指令,让身体“动起来”。

图片

二、为什么会得抽动症


图片

抽动症的成因至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推波助澜”。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孩子患病的概率会增加。此外,孕期感染、早产、压力过大等也可能是诱因。不过,好消息是,大多数轻度抽动症患者在青春期后症状会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只有少数会持续到成年。

图片

三、家长该怎么办


图片

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别急着责备或强迫他“停下来”,这可能会适得其反。以下几点或许能帮到你:

1.观察与记录

记下抽动的频率、类型和触发场景,比如是否在看电视、写作业时加重,这有助于医生判断。 

2.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抽动持续超过数月,或影响学习和社交,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神经科专家。医生可能会通过观察和问诊确诊,必要时开具药物(如抗多巴胺药物)或建议行为干预。 

3.营造宽松环境

压力是抽动的大敌。家长多鼓励、少批评,帮孩子减压,比如安排适量的户外活动,避免过度疲劳。 

4.别过度关注

盯着孩子的抽动看,或反复提醒“别动”,可能让他更焦虑。试着转移注意力,比如一起玩游戏或讲故事。 

图片

四、抽动症不是“怪病


图片

抽动症虽然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困扰,但它并非绝症,也不会影响智力。许多患者长大后都能过上正常生活,甚至有些名人,如歌手比莉·艾利什,也曾公开自己与抽动症共存的经历。关键在于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把孩子的小动作当成“问题”。

商家黄页 客服电话 官方首页 会员中心 快速发布
×